报父母恩、报国恩、报师长恩、报亲友恩......
已有16300人参与
顾名思义,上供既是呈上供养。师父常常开示说:做一个合格的佛子要懂得报国恩,师长恩,父母恩,亲友恩……
相传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住世时,有一天和弟子出门化缘,路上遇见几个小孩子在玩泥巴,他们用泥土做粮食、仓库、如意宝。其中有一个小女孩,见到佛陀生起了欢喜心,想将泥土做的如意宝献给佛陀,但她个子还很矮,于是踩在一个小伙伴的肩膀上,想将“如意宝”放在佛陀的钵盂之中,佛陀附身客气的接受了她的供养。然后将泥土交给了阿难尊者,让他涂在佛陀居住的房子,刚好涂满了一面墙。
大弟子舍利弗在路上忍不住问:
“师尊,刚才那女孩以泥土放在您钵盂里,师尊怎容许她如此无理呢?”佛陀受记说:
“你们不知,供养泥土的女孩以此功德,千百年后机缘成熟,将在东震旦国(中国)为王,广弘佛法;供养时所踩的小伙伴将成为大臣辅佐她。”
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,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:“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”这一首偈就是当年八十卷《华严》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女皇阅看,武则天因体会经义玄妙稀有,甚觉欢喜,有感而发题的四句“开经偈”。历代以来再也没有一首可以超越于此的开经偈言了。
又如《譬喻经》中有一个公案说:惟卫佛涅槃以后,有一名盗贼到寺院里准备偷取三宝物,当时看不清要偷什么,发现佛前的灯快灭了,就用箭把灯炷挑正,使佛灯恢复光明。灯光变得非常明亮,直接照亮佛像的面容,他看见佛象那么庄严那么美,感到毛骨悚然,心想:“别人都拿财物来这里供养,我怎么能盗取私用呢?”
他当即发愿今后不再偷盗,革心向善。以此一念清净,他九十一劫的罪障逐渐消除,福德不断增大,最终当时的发愿成熟,于佛陀释迦摩尼在世时证得圣果。他就是“天眼第一”的阿那律尊者。所以我们做一件好事时,应当生起强烈的信心、发下坚定的誓言,这会成为将来证得光明智慧的因缘。
由此可见,供养的功德非常殊胜。现在我们没有佛住世的殊胜对镜,在佛像前供养也是一样的。一本经书,一支香,一杯水,一盏灯……
我们广修供养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报恩: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,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老师,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,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,才真正觉悟,成就法身慧命,所以供养佛菩萨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;还为了见贤思齐:佛亦是凡夫修成的,供养他的形象,提醒我向他学习,学习佛的发心立愿,生活、工作、处事、待人、接物,样样向佛学习,也要成佛。
供养更是我们学修的工具。
供养水:供水代表清净、财富、平等,使我们象水一样清净、富足、平等;
供养花、供花果,代表美好的容貌、香味,修善因得善果,提醒我们深信因果,发善心、说好话、行好事、做圆满之人;
供养香:香代表信,戒定真香,见到香,闻到香,知道自己修戒、定、慧的修学目的;
供养灯:供灯开智慧、天眼,也象征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。
《华严经》卷四十〈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〉云(大正10•845a)∶
‘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,所谓如说修行供养、利益众生供养、摄受众生供养、代众生苦供养、勤修善根供养、不舍菩萨业供养、不离菩提心供养。善男子,如前供养无量功德,比法供养一念功德,百分不及一。’
修供养愈多,积聚功德愈多,但发心须正确,心应不执布施、不执功德。观空即为礼佛,法供养最。
长按图片保存到手机